站内搜索:
欢迎访问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门户网站 !
  • 浙江杭州:49位炒茶高手 献上一场活色生香的炒茶大赛
  • 发布时间:2017.05.08 作者:姜雄 浏览量:178 来源:杭州日报
  •  

        一片被茶山环绕的空地上,人声鼎沸,数十口炒茶锅分立过道两侧,如同对垒的军队。来自杭州6个区县市的7名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他们的42名传人汇聚于此,切磋炒茶技艺。
      5月3日上午9点, 西湖区转塘街道何家村,“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大赛”在这里开赛。
      这场规模空前的炒茶大赛,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西湖区人民政府主办,以“振兴传统工艺,传承中华文化”为主题。
      前不久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联合制定的《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》。为贯彻落实这一计划,杭州市今年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系列大赛,以赛代训,扩大非遗传承人群的参与面,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业务素养,推进杭州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。炒茶大赛是系列大赛中的首场赛事。
      师生同台竞技 传承像火种一样薪火相传
      要让非遗技艺发扬光大,传承无遗是重中之重。而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作技艺系列大赛的举办,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扩大杭州非遗传承人队伍。
      在比赛现场,18岁的周鋆锋特别引人注目,他是当天年龄最小的选手。小周目前还是一名高中生,学炒茶已经两年了。而跟他同场竞技的选手中,有他的老师——西湖龙井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。师徒一起登场,成为一道抢眼的风景。
      “愿意踏踏实实学炒茶的人越来越少了。”谈到手艺的传承,樊生华说,现在有些茶农图省事儿,越来越多地用机器去炒茶。“这几年,跟我学习的孩子也有一些,但往往学一段时间,就坚持不下去,跑了。”
      不过,他对小周却似乎很满意,“这孩子愿意学,能坚持,现在基本技巧掌握了。再学个一两年,就可以出师了。”说这话时,老樊满眼慈祥地看着小周,而小周不好意思地低下头,抿着嘴。
      选手各显神通 现场像展览馆一样活色生香
      共有7个非遗项目参赛,其中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:绿茶制作技艺(西湖龙井);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:绿茶制作技艺(临安天目云雾茶制作技艺)、绿茶制作技艺(径山茶炒制技艺);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:绿茶制作技艺(鸠坑毛尖茶制作技艺)、绿茶制作技艺(安顶云雾茶制作技艺)、绿茶制作技艺(雪水云绿茶采摘制作技艺)、绿茶制作技艺(顺溪大方茶制作技艺)。
      比赛开始,选手们各显神通。锅温超过200摄氏度,绿绿的鲜叶下锅,炒茶人或压,或翻,或揉,或搓,或抖……不同的茶有着不样的工序和手法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现场专家说,这看似简单的手法,火候的拿捏却直接影响茶的品相和滋味。翻炒间,鲜嫩的茶叶发出啪啪的轻响,薄薄的水气贴着锅底升上来,一阵阵茶叶的清香随着乡间的微风弥散开来。
      对围观的观众来说,这更像是一个了解非遗炒茶技艺的活态展览馆。在这里,不仅能看到烘笼、茶床、竹匾等各种制茶工具,还能将摊青、杀青、理条、揉捻、烘焙等炒茶工序一一看个分明。
      评委现场亮分 评分像绿茶一样清澈透明
      炒茶技艺怎么评高下?面对这么多炒茶高手,普通人肯定犯难,但这难不倒专家评委。
      大赛邀请了五位国家一级评茶师现场评茶。评选规则非常明晰:对茶叶编号,盲评,共5个评分项,分别是外形、香气、滋味、汤色、叶底。由于这次主要比试的是炒茶技艺,所以外形分比重最大,占到40%,其余几项则分别占25%、25%、5%、5%。
      经过大约一小时的炒制,一包包新鲜出锅的茶叶呈现在评委们面前。在众人的注目下,专家逐一评品优劣,并向观众解释评选的理由。“看,这个颜色发黑,肯定火功高了。它的滋味可能好一些,但是在外形上就吃了亏。”“这汤色,虽然乍一看差不多,但仔细看,这一杯要亮一些。”
      评完现场打分,现场计分。最终,每个项目评出了3名“制茶技艺能手”。捧着红色的荣誉证书,“炒茶能手”们一个个喜形于色。

     

    『打印页面』  『关闭窗口』

     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上篇信息: 浙茶集团成功签约余杭区重大项目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下篇信息:金国庆:改进老工艺 潜心制好茶

     

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  浙ICP备号